傳媒報導

《蘋果日報》報導 區內人口老化瀕殺校 天虹棄催谷路線變身Happy School成「脫寶」典範

「寶校」非寶,實乃歷年來被家長列為最不受歡迎,甚至不放統一派位上任何一個志願也有機會派入的學校。

屹立竹園邨37年的浸信會天虹小學隨着區內人口變化等因素,因收生不足不斷縮班,瀕臨「殺校」邊緣。該校一度誤以為催谷學術便可改善收生,最終覺悟走錯方向,適逢時任新校長朱子穎全面改革,天虹搖身變成全港Happy School 「始祖」,成為不少寶校「脫寶」典範。

一間歷史悠久的屋邨學校成為「寶校」的前因,何嘗不是今日不少「寶校」的寫照?

浸信會天虹小學副校長梁淑璧(左)將離任,跟副校長劉利見證學校由盛轉衰再決心改革,始令昔日「寶校」成為學生心中的「寶貝」。

「寶校」標籤常見於家長群組,不少校網總有一「寶」—縱觀這類被形容為沒填進統一派位申請表也有機會「中獎」的小學,收生不足總背負歷史原因:區內人口結構改變致學生來源集中某階層,令家長抗拒,多少帶着歧視;校政混亂影響教學質素等,都在升中派位如實反映。這類學校的口碑長年在家長界流傳,早年浸信會天虹小學就是黃大仙區內知名「寶校」。

見證區內人口老化及老夫少妻現象

天虹創校正值竹園邨入伙,應付當區學額需要。任教天虹30多年的副校長梁淑璧憶述,開校初年部份學生仍住在毗鄰臨時安置區,其餘大部份學生已入伙竹園邨;邨內人口逐漸老化,90年代起較多隨兄姊入學的學生,「很溫馨的,小息時阿哥拖着細佬,我們就是收這類小朋友」,當這批學生也陸續升中,她形容邨內「再沒有小朋友出現」。

家長多屬為口奔馳的基層,完全將子女交託學校,尊重校方決定及信任老師。副校長劉利補充:「家長時常講:『我唔需要佢哋好叻,唔好學壞就好』,我們有品德教育,想他們做好孩子,反而不是追逐成績。」

梁淑璧於創校初年入職,見證區內人口變化影響收生;由基層到今日對教學滿有要求的家長,她的初心不變,不認同盲目追逐成績。

梁淑璧亦見證舊邨另一家長群特色——中港婚姻下老夫少妻的現象:「試過『撞板』,問小朋友拖着那位是否其爺爺,我們眼見媽媽很年輕。於是前輩會提醒,要先問(小朋友)那位是誰,由他們介紹……」當中衍生了家庭問題,父親照顧不了自己,母親要工作維持生計,導致學生課後缺乏照顧。

學校05年轉全日制,也是另一轉捩點:由合併後18班,逐漸下跌至09年的11班。隨着02年慈雲山學校村落成,連該區最後「兩三架校車」的學生也消失,天虹步入縮班,甚至面臨「殺校」。

殺校前救亡:催谷路線不奏效

在收生全盛期,學校設「精英班」重點培訓幫助升中;當縮班未能分層教學照顧學習差異,劉利指催谷成績並不見效,那時的學生多由祖父母輩照顧,完全未能跟進功課:「那形成循環,我們收的學生(家庭)狀況,相對比較差……幫學生也吃力,甚至試過留堂(補做功課)至6、7時。」

梁淑璧坦言,學校未能及時轉型也是關鍵:「我們轉不出那個框,仍依照過往做法,只着重催谷學業成績,我發現學生接收不來。」學生成績差,自我形象低,導致成績更差,形成惡性循環。她增加朗誦、早會司儀等活動以加強自信,發現學生連站出來說話也沒自信:「我覺得是因為仍然催谷學業,學業(自我)的形象已經很低,已經『打沉』他們。」

學校在低潮期試過「一級一班」,但梁淑璧指就算每級只有一班,學習差異依然存在,教師難以調適教學模式:「我試過一班22人,有兩三個很叻,術語講是band 1,最低那些是band 5。老師授課取的深度一定取中間線,最好與最差又要額外抽時間教,很吃力。」

梁淑璧笑道,當時幫助留堂學生應付翌日默書「做埋媽咪角色」:「我真係有學生講:『老師,你唔好再留我堂,你顧吓自己個仔啦!你個仔無人理喇!』係咪好笑?」

雙非潮紓緩收生壓力 校長改革救校

每次縮班必然縮減老師人手,兩位副校並不好受,指當中不乏教學出色的老師。劉利直言壓力大,老師團隊士氣低。梁淑璧則覺悟當初催谷成績的方向錯誤。

該校2013年僅有6班,朱子穎出任校長大刀闊斧改革,居然在屋村學校推動電子教學,將上、下午校課時重組,下午推動探究式跨科學習等——特色創意活動連傳媒也感好奇不時報道,慢慢樹立Happy School名聲。梁淑璧說:「他(朱子穎)大膽推行電子教學,我們沒想過可以;而成績不再走那(催谷)方向,是希望小朋友有自己動力學習,好開心上堂,他是循此目標。當時我游說班主任,反正也試過不同方法,不如跟這後生仔的方式吧!我們已經是低線。」而天虹空置課室最多,索性用來辦不同活動。

2010年開始有雙非學生,紓緩該校收生壓力,梁當時反對,「沒有交通配套,山長水遠來讀書,其他學校提供的教育也一樣,為甚麼要這樣辛苦?不過朱校長當時想到這個方法,『點對點』(校車)來學校,我覺得可以。」內地家長反而認同催谷學術文化,因該校走Happy School路線而「轉軚」;與此同時,該校漸漸多了認同辦學理念的小一家長,其他插班生亦然,天虹正式「脫寶」。

即將離任的梁淑璧近年難得放下催谷路線,嘗試新教學模式,全因她遇過未曾愉快學習的學生:「我們試過催谷學生去band 1,不過他們追不上,有家長寫信給我們指『學校為自己名譽、增加入band 1的人數而犧牲佢個仔』……入band 1是否最重要?我開始反思,十多年前已經開始想,當然不是。那是『小魚大魚』的觀念。如果小朋友在一間好學校,有自我形象,有自信心,真是做甚麼也可以。」

然而,當年去信投訴學校的家長,其子最後是考入大學讀醫——那豈非「勵志」故事?若果梁淑璧可以重新選擇,「我仍然會想,他不讀band 1學校都一樣可以讀到醫科。」劉利則認為當年教學文化的確如此:「以前重視讀書、抄寫,整個大氣候使然。現在我們真的不可以行這套,再行抄寫、背誦的確對將來沒有幫助。」

「脫寶」成功,正因學校覺今是而昨非。梁淑璧認為學校要了解學生弱點以茲改善——難得不少資深教師也放下舊有教學模式,亦正是朱子穎改革5年成功的關鍵。

轉載自:《蘋果日報》寶校改革︱區內人口老化瀕殺校 天虹棄催谷路線變身Happy School成「脫寶」典範